symbfact
符号分解分析
语法
count = symbfact(A)
count = symbfact(A,'sym')
count = symbfact(A,'col')
count = symbfact(A,'row')
count = symbfact(A,'lo')
[count,h,parent,post,R] = symbfact(...)
[count,h,parent,post,L] = symbfact(A,type,'lower')
说明
count = symbfact(A) 返回 的行计数的向量。R=chol(A)symbfact 的速度应比 chol(A) 快得多。
count = symbfact(A,'sym') 与 count = symbfact(A) 相同。
count = symbfact(A,'col') 返回 R=chol(A'*A) 的行计数(而不显式构成)。
count = symbfact(A,'row') 返回 R=chol(A*A') 的行计数。
count = symbfact(A,'lo') 与 count = symbfact(A) 相同并且使用 tril(A)。
[count,h,parent,post,R] = symbfact(...) 具有多个可选返回值。
后续乔列斯基分解的浮点运算计数为 sum(count.^2)
| 返回值 | 描述 |
|---|---|
h | 消去树的高度 |
parent | 消去树自身 |
post | 消去树的后排序 |
R | 0-1 矩阵,具有结构体 |
symbfact(A) 和 symbfact(A,'sym') 使用 A (triu(A)) 的上三角部分,并假定下三角部分是上三角部分的转置。symbfact(A,'lo') 改用 tril(A)。
[count,h,parent,post,L] = symbfact(A,type,'lower')(其中 type 是 'sym'、'col'、'row' 或 'lo' 之一)返回下三角符号因子 L=R'。此形式速度更快并需要更少的内存。
参考
[1] Chen, Yanqing, Timothy A. Davis, William W. Hager, and Sivasankaran Rajamanickam. “Algorithm 887: CHOLMOD, Supernodal Sparse Cholesky Factorization and Update/Downdate.” ACM Transactions on Mathematical Software 35, no. 3 (October 2008): 1–14. https://doi.org/10.1145/1391989.1391995.
扩展功能
版本历史记录
在 R2006a 之前推出
另请参阅
chol | etree | treelayout